近日,高层重申坚持“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主基调不动摇,楼市的韧性还在,结构性机遇在哪里?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不动产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就在都市圈。”
与此同时,全国最有潜力的30个都市圈排名曝光,厦门上榜!
01厦门上榜全国最有潜力都市圈
哪些中心城市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强?
近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联合华夏幸福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都市圈扩张潜力报告》。
据统计,目前城区人口超过300万的大城市有28个,GDP总量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有45个。综上,21世纪经济研究院选取全国30个城市作为都市圈扩张潜力的研究样本,分别是: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
南京、杭州、长沙、成都、郑州、
武汉、重庆、西安、宁波、青岛、
沈阳、厦门、济南、福州、南昌、
贵阳、合肥、石家庄、昆明、太原、
长春、海口、南宁、哈尔滨、乌鲁木齐。
数据结果显示,从总得分来看,北京、上海稳居前二,深圳、广州紧随其后,这4个中心城市周边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都市圈形态。
一线城市之外,杭州、南京、成都、武汉、郑州、长沙、重庆和西安8个城市得分则紧随一线城市。
另外,宁波、福州、济南、厦门、天津、合肥、青岛、贵阳、南昌、昆明、太原等中心城市,虽然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但从指标得分来看,往往在产业发展状况、公共服务水平、交通、人口结构的某一领域存在短板,部分城市还在省内、同区域内面临着同等量级甚至更发达城市的竞争,因此对周边区域的拉动辐射能力不如扩张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未突破自身行政边界,但一旦补齐短板,其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
02都市圈规划加速
都市圈的强劲红利,与人口流向息息相关。
业内人士表示,过去十年,新增城镇人口的65%进入核心都市圈,未来这种趋势仍会持续,都市圈将集中70%的新增城镇人口,释放中国经济的最大结构性潜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周前,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里面还提到户籍改革: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从这段话中我们提取的信息有,明确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的落户限制;其次是,探索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这个突破性还是很大的。
一般在城市群中,同城化、社保、公积金打通的较多,户籍打通的较少,因为户籍牵涉到的公共利益太多。
总所周知,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一些省会城市的落户门槛也持续放松。
今年以来,也有不少城市动作连连。
继石家庄、南昌、昆明零门槛落户后,近日,南宁和济南公布了户籍新政策,纷纷取消社保、居住年限等条件限制,只要想来落户,就能落户!不管你是否有学历,不管你是否有房子,也不管你是否有就业单位。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下称《任务》),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目前城区常住人口低于300万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包括贵阳、乌鲁木齐、石家庄、南昌、兰州、呼和浩特、海口、银川、西宁、拉萨。此外,类似珠海、无锡、常州、温州、佛山这些二线城市也将处于零门槛的范围。
对于城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城市,《任务》提到,要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也意味着包括福州、厦门、苏州、南宁、宁波、太原、长沙、大连、昆明、济南、合肥、长春等I型大城市,未来都有可能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加入到零门槛落户的行列。
要成为特大城市,光靠本地人口是不可能的,所以就要吸引周边地区、全省、全国的人来。但专家认为,放松落户政策,仅仅是吸引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因素,最重要的还是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和医疗保障。
03
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4月24日下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办公室召开第四次主任会议召开。
会中提出,厦门将进一步发挥牵头服务、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推动“厦漳泉”都市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主动把闽西南发展规划融入市“十四五”规划中,合力建立招商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推动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五市将继续加快推进重点重大项目建设,共有124个项目被列入协同区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总投资约10687.3亿元。
基础设施项目62个,总投资6386.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49亿元
▲厦门翔安新机场总投资392亿元,今年全力推进前期工作,加速用海、用地手续报批,完成工可审批取得批复,力争12月完成上部主体施工总承包招标;
▲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总投资668亿元,正在抓紧推动各项前期工作;
▲龙岩至龙川铁路(福建段)总投资85.6亿元,今年龙岩至武平段完成大部分征地工作任务,武平至梅州段力争开工建设;
▲莆炎高速支线(大田广平至安溪官桥)三明段,完成工可批复、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批复、力争年底具备开工建设条件。
产业项目54个,总投资4141.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3.8亿元
▲泉三共建高端装备产业园(一期)总投资10亿元,三通一平开始施工;
▲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项目总投资278亿元,将完成大件吊装、工艺管道、设备安装;
▲福建龙钢智能化钢铁工业4.0定制化生产示范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社会事业项目8个,总投资15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7亿元
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一期)项目总投资40亿元,上半年泉港科教园区完成公寓、实验楼、教学综合楼、学员宿舍楼设计及施工、监理招投标,开工建设。
目前,闽西南协作的15个专项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工信领域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已正式印发,会议审议通过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互联互通交通设施两个专项规划,近期也将由协同办印发。
说起“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这个概念由来已久。不过,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闽西南的区域协同发展优势并不突出。
因此,福建将闽东北和闽西南两个“经济协作区”上升为“协同发展区”,旨在从更高层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福建省2019年6月发布的《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发展规划》,到2025年,人口经济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左右,经济总量达到3.64万亿元左右。
一个统筹协调、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体正逐步形成
也相信厦门能够迎来更好的腾飞!
部分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每日经济新闻、闽西南协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