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海固,
这里不缺历史,不缺沃土,不缺湛蓝的天空,也不缺勤劳的双手。
1972年,联合国称西海固是“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这片土地上两百万人的出路在哪里?如何去润泽土地的贫瘠,唤醒沉睡的资源?
1982年,西海固被列入国家扶贫攻坚计划的重点。就在这样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特色对口扶贫的人间奇迹。
24年里11批183名福建挂职干部和2000多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组成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一段跨越2000公里24年的“帮扶接力”如何成就中国东西部对口扶贫的典范?
01
24年前,福建省闽宁办主任林月婵
第一次来到六盘山地区考察
回到福建后林月婵把宁夏的情况向福建省委和省政府汇报从此开始,直到2007年退休,她先后往返宁夏40多次。
一次塞上行,一生闽宁情。林月婵没想到,这份报告,将彻底改变她的人生……
02
1997年,第一批福建援宁干部来了他们刚到这样严酷的环境,倍受考验。在海拔高度2050米的隆德县,高原反应让很多人晚上睡不着觉,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喝了这里的水,他们会连续几天拉肚子。
恶劣的自然条件
让来到这里的福建干部们面临抉择:是无奈放弃,打道回府;
还是咬定青山,与宁夏人共进退?
03
第一批援宁干部中,就有时任
福建省菌草研究所所长的林占熺。54岁的林占熺和工作队员带着六舱菌种,来到宁夏。他明白,要让千千万万的百姓参与,这技术一定要简化、还得投入少。
蘑菇种出来了,可却卖不出去!看着亟待脱贫的乡亲们林教授下定决心,做了这样一件事,
带村民们走出困境……
04
福建小伙子黄添进,揣着借来的三千块钱北上银川,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曾经,他的工厂里75%的工人都是贫困人口
资金有限、工人们家庭窘迫黄添进要如何撑起
四面楚歌的工厂?
05
百强经济县闽侯的副县长樊学双,来到了国家级贫困县隆德县。他鼓励创办残疾人电商协会,从注册到培训,他都亲自对接。
残障人士创办的扶贫助残品牌认可度并不高,樊学双就背着土豆粉丝去全国各地推介,经常碰壁,有一次去外地推介产品,第一天谈好了合作,第二天没信了……
推出去的产品犹如石沉大海
樊县长要用什么样的新方式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呢?
06
福建女孩李丹来到宁夏支教在李丹有限的生命里,她为隆德县的孩子们推开了眺望世界的一扇窗,去游览李丹来不及走遍的锦绣江山。
来自福建的,不仅有经济上的支援,更有“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李丹曾资助过的特困生王巧琳永远记着一句话:考成怎么样、考到哪去,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从六盘山那里走出去!
可李丹来不及看见王巧琳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了。2008年,李丹因急性白血病去世,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戛然而止。而王巧琳却选择了一种特别的方式,回报李丹的恩情……
07
在闽宁协作24年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慢慢地,闽宁村“升格”为闽宁镇,6个村,6万多人口,每个村都彰显着闽宁协作的特色。
闽宁帮扶,由“输血”变“造血”,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如今闽宁镇不只有菌草产业,还有葡萄种植、光伏农业、肉牛养殖……农业扶贫、科技扶贫让这片土地上有了生机。“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8000多人的贫困移民村,发展成为6万多人的“金沙滩”。
八闽与宁夏超越了感激,超越了依赖,已成为一种相互扶持的情谊。在未来,它们又会谱写出怎样的新篇章?
了解更多故事敬请关注
CCTV-17月3日21点《时代楷模发布厅》走进八闽与宁夏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点击下方链接
预约央视频直播间
↓↓↓
央视直播间
(今日海沧)
(原标题:在“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一个载入人类史册的扶贫壮举是如何诞生的?)
上一条: [购房问答]岛外某盘除了学区没别的优势 换不换?
下一条: 轨迹公布!